中国家长长期认为绝不能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孩子的起跑线也是逐步往前提,“超前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
“超前教育”好不好?不超前又如何教育?这成为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要谈“超前教育”好不好,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超前教育”。很多家长认为“超前教育”是个伪命题,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超前的,否则就不需要教育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所谓的超前教育是指严重超过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教育,而不是指只要超前了就是超前教育。
给大家举个例子。每个家长肯定都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幼儿“躲猫猫”行为。幼儿会当着大人的面捂住自己的眼睛,或者当着大人的面就躲到窗帘后面,然后就认为自己躲好了,让大人找。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可爱,当然也有人会苦口婆心去教孩子,你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怎样躲猫猫。结果发现再怎么教,下次躲猫猫他还这样。
其实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表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个人中心”阶段,也就是说他只能想到自己的状态,然后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也就是他捂住自己眼睛,他看不见自己了,在他的大脑中认为,别人和他是一样的看不见自己了。这时候你可以向他解释,但是效果会很弱,你会看到他可能告诉你懂了,事实上仍然是一脸茫然。如果你这时候强行要他认识到大人和他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超前教育。
所以说,超前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严重超前性。就是严重超越孩子发展阶段。二是强制性。就是不仅超前你还非要他掌握。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能严格定性为超前教育。比如最常见的超前教育,就是知识的教学,你向小班幼儿讲解加减法不能算超前教育,但是如果你强行要求孩子必须掌握你讲的加减法那就是超前教育了。
超前教育对幼儿发展是有害的,目前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超前教育的几个重要的危害性。
幼儿时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而情感发展是在幼儿的游戏和交往中发展的。重视幼儿超前教育的家长肯定要占用幼儿很多时间去开展知识教学,所以幼儿的游戏和交往时间就大大减少,情感的丰富性必然发展不足。而且由于是超前教育,孩子很难掌握,经常导致家长发火或体罚,这更会导致孩子负面情感体验,将来甚至造成情感障碍或心理障碍。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6岁左右大脑发育会达到80%,抽象思维能力会逐步占发展起来。所以6岁前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就无法弥补。而过早的进行知识教育使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过早固化,他就缺乏想象的能力和空间。就像孩子学会了字母O,他再看见圆形O,他就会想到是英文字母,而不是鸡蛋、鸭蛋、气球、泡泡甚至是黑洞之类的东西。他的想象力就枯竭了。而社会学研究发现社会上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创新力极强的人,特别是现在社会,没有创新几乎就很难有成就,而想象力恰恰是创新力的基础。
人的能力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任务,幼儿时期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个时候孩子看什么想什么都是和物体或图像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孩子的阅读是读图阅读。有的家长急着教孩子识字看图。其实这是有害的,孩子读图是他这个阶段必须发展的能力,这样会培养他们搜索图中的各项细微信息,所以有心的家长你会发现,孩子在玩电脑时候,他们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他们能很好地找到他们需要的游戏或视频。这就是孩子通过发现图中的信息关联一步一步找到的。如果他很早就识字了,他就不再去搜寻图中的信息。到上小学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看图说话能力会出现问题,因为他读图能力在幼儿时候没得到很好培养。
由于是超前教育,孩子肯定学习效果不好,有的家长就会生气、发火,经常批评孩子,贬低孩子,这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挫败感,失去自信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而且如果孩子超前学了知识,而上学后发现教师教的他已经会了,可能就会导致听课不认真,有小动作,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不良习惯。
很多家长超前教育其实就是在幼儿园阶段或者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到了孩子上小学3年级之后反而不再超前教育了。因为这个时候家长自己的知识水平没能力去教了,而补习班也不可能向幼儿园期间那样超越年级阶段去教。所以孩子的步伐就逐渐慢下来,而这个时候原来没有超前的学生慢慢追赶上来,孩子的优越感就会消失,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出现心理困惑。而前期又因为超前教育导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可能就会导致孩子出现学习障碍,一蹶不振。
以上是超前教育的几个主要危害,当然还有其他危害不再一一列举。其实在几百年前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就对超前教育的危害进行了非常经典的批判。
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就一些年级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不能超前教育是不是我们就对孩子发展无能为力,“坐等花开”哪。当然不能,这样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我们必须发挥教育的促进作用。如前所述,超前教育主要是指严重超前和实施强制。而在对孩子发展现状充分掌握基础上适度超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严重超前教育,拔苗助长。但同时孩子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还有一定的空间,就像“伸伸手能够摘到的桃子”,孩子不伸手是够不到的,但是通过适当的努力,伸伸手又能够摘得到。那么孩子不伸手时的状态到适当努力伸伸手能够达到的状态之间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教育就是要促进由孩子不伸手的状态向伸伸手的状态发展。
首先,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和心理理论。目前心理学研究对于孩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判断。将自己孩子的现有年龄和研究成果对比基本上可以确定主要素质标准。
其次,要善于观察。虽然教育和心理研究成果能提供基本标准,但是每个孩子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位家长还要细致观察孩子的发展特征,发现孩子特殊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
再次,要勤于探索。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生活案例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能力测评,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水平,发现孩子的特长,尽早地培养孩子的特长,以免使孩子的特长被埋没。
第四,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最近发展区不是一层不变的,他是随着孩子的发展或者是教育的培养逐渐变化的。所以家长要循序渐进地拓展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在这里要提出超前教育其实还分为绝对超前教育和相对超前教育。所谓绝对超前教育就是超出这个阶段所有孩子的能力范围,比如让幼儿园孩子学高数,肯定是绝对超前。所谓相对超前也就是很多家长认为别的同龄孩子能学,自己孩子也应该能学。这就不一定,第一有的孩子天生发展就早,所以他能学不代表你的孩子能学。第二有的孩子从小家长就注意在最近发展区对其进行适当超前教育,所以久而久之多年后他能学的不代表你的孩子能学。所以这个时候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其他孩子不是超前教育,对于你的孩子就可能是超前教育。
不过要强调的是这不是回到超前教育的老路上,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绝不能强制,而是适度超前,久而久之也许孩子是明显超前的,但是在孩子每个阶段都是在其“最近发展区”的,不是超前的,这才是我们家长们真正追求的“超前教育”。
综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不是超前就一定是超前教育,他必须具备严重性和强制性。教育不是不能超前,必须坐等花开,而是要适度超前,在“最近发展区”发挥作用。严重超前是有害的,适度超前是有利的。
“云”课堂、“云”剧场、“云”游中国、“云”互动交流思想感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停课不停学、线下改线上,举办了...
5月26日,小米发布了小米柔风立式空调3匹、米家互联网对开门冰箱450L和米家全自动迷你波轮洗衣机3kg等6款智能家电新品打响今夏618大促。6月1日正式开售...
暗色搭配有时候有一种高级,有时候还伴随着一些冷艳感。例如下图的这对情侣,左边女生的的整体感觉就是属于偏冷艳的感觉。黑色的帽子,灰白的银色...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跟人的发展其实是一样的,也会因为基础条件,文化素养的差异,而呈现巨大的发展差异。一般来说,一个国家...
Everlane于3月31日起陆续推出全新有机棉T恤(OrganicCottonTee)系列,这一发布标志着Everlane的有机棉历程将从经典款T恤启程,在贯彻过程透明,人性化生产及环保...
大家好,我是古墓狂生,智在怪谈百家号会从今天开始,每日结合一种美食,和大家唠唠嗑,讲讲美食背后的历史,也讲讲做人的道理,让大家吃起来更有...